
日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,推動我國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必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,實現技術自立自強,做強做大民族品牌。當今世界制造業競爭激烈,要搶抓機遇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實現彎道超車。
中國自2009年后就蟬聯全球汽車銷量冠軍,2019年銷量達2500萬輛。其中,多年以來,中國自主品牌的份額穩定在了40%左右。但是汽車銷售增速正在放緩,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,自主品牌將受到一定的考驗。
汽車制造擁有最長的產業鏈,如果拆開一輛車,所有零部件的數量會高達2萬個,并且要在至少10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內保持可靠性與穩定性。因此,汽車被稱為民用工業產品的“皇冠”。汽車的好壞有賴于產業鏈上零部件的質量。
目前,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,同時也有全球最多的汽車自有品牌,并且占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。但是,中國本土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還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資企業,一些核心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,零部件產業鏈的構建與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相比仍有一段距離。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是我國第二大類進口工業品,僅次于集成電路。
相關機構發布的《2019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》,整理出全球配套收入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榜單,中國僅有7家企業入榜,主要集中于非核心零部件領域。
也就是說,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,而且中國本土品牌也獲得了近一半的市場份額,但是從產業鏈看,中國市場核心零部件的“本土化”程度仍待提高。而且,按照汽車行業開放時間表,今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,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,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。中國本土整車企業將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。
雖然不同國家的外資企業為了在中國市場獲利,幾乎不太可能與中國產業鏈、供應鏈脫鉤,但是,中國企業應該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研發。也就是說,在汽車領域,中國不僅要做大做強民族品牌,還要實現技術自立自強,向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領域進軍。
在過去十幾年里,中國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,再加上早期汽車消費文化重視外觀、內飾和新奇功能,這給了中國自有品牌崛起的機會。雖然自有品牌曾在汽車質量、性能等方面遇到挑戰,但是,諸如長城、比亞迪、吉利、廣汽等公司不斷積累技術,逐漸脫穎而出。與此同時,為了保障汽車的安全性,自有品牌廠商也仍然需要依賴部分外資產業鏈與供應鏈,對國內廠商產品的商業應用造成一定影響。
但是,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給了中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。在新能源汽車電池、電機、電控“三電”核心科技方面,中國企業都有了突破。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最大電池廠商,外資廠商紛紛與中國電池企業合作。比亞迪則完全掌握了“三電”核心技術,也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所有核心技術的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企業。在IGBT(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)領域,比亞迪、斯達半導體等企業與歐洲、日本公司三分天下。目前華為也已進軍輔助駕駛系統,中國企業在車聯網、自動駕駛等領域正趕超其他國家。
可以看出,在新能源車領域,中國企業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,其自有品牌也占領了大部分市場,具有彎道超車的可能。但是,傳統汽車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核心零部件方面仍有待取得突破,整車企業也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。傳統汽車行業需要在關鍵技術、核心技術以及建設民族品牌兩方面繼續突破,提高科研投入,強化質量導向,扎扎實實做企業。
中國市場的規模性與多層次化,為中國企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場機遇,本土品牌應該繼續抓住這種優勢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,整個制造業的競爭很激烈,有危更有機。中國汽車企業應該奮發努力,勇于面對挑戰,最終將中國打造成一個汽車強國。